暮色漫过柳城老街青石板时,李慧娟正踮脚擦拭古董吊灯。
玻璃珠串叮咚轻响,在满屋旧书的纸香里织出细碎光晕。
这家名叫“墨痕”的书店,窗棂上爬满常春藤,推门时铜铃发出的声响,总让进店的客人恍惚踏入另一个时空。
“李老板,这箱书您过过眼。”
穿工装的大叔将蛇皮袋重重撂在柜台上,汗味混着樟脑丸气息散开。
李慧娟戴起白手套,指尖拂过泛黄的书脊,忽然被本暗红绒面笔记本勾住视线——烫金“战时手记”四字已斑驳,扉页墨迹晕染得厉害,像是被泪水浸透过。
深夜打烊后,李慧娟蜷在二楼飘窗旁,台灯将书页染成琥珀色。
她从未想过,那些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铅字,会以如此鲜活的姿态扑面而来。
江砚舟,生于江南簪缨世家,十二岁挎着木剑跟着父亲投军,在马背上读完《孙子兵法》。
泛黄的日记里,少年笔迹从工整逐渐潦草,记录着他如何从喊杀声中学会包扎伤口,在弹片横飞时读懂生死。
“今日炮击震碎了营房窗纸,捡回半块玻璃片,磨了把匕首。”